中国共产党宁德职业技术学院第二次党员大会报告
来源:未填 发布日期:2017-12-23 浏览:5772次

   凝心聚力  真抓实干

  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职业院校

在中国共产党宁德职业技术学院第二次党员大会上的报告

林浩云

20171228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宁德职业技术学院第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以审议。

 本次党员大会是在全校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市关于教育综合改革的决策部署的形势下,在学校迈入发展新阶段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和市委四届五次全会精神,以及省、市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精神,认真总结第一次党员大会以来的工作,结合教育部第二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和第一届省级文明校园评估组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分析学校发展面临的形势,研究学校今后的办学定位、主要任务和措施,选举产生中共宁德职业技术学院第二届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动员和组织全校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全体师生员工进一步认清形势,振奋精神,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职业院校。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五年来,在宁德市委、市政府和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 学校党委发扬“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秉承“实事求是,身体力行”校训,面对学校地处福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办学困境,改革创新、抢抓机遇,率先垂范,乐于奉献,团结带领广大师生员工艰苦奋斗,学校各项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荣获“第十二届福建省文明学校”;遴选为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建设工程培育项目院校;通过了第一届省级文明校园考评;接受了教育部第二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一是思想政治建设取得新进展,党建工作迈上新台阶。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学校党委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决贯彻落实高校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方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深入贯彻落实全省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领导,研究制定了实施方案,独立设置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配齐专职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不折不扣落实这两支思政队伍的专项补贴;创新思政载体,建立了下党村、廉村、柏柱洋、坦洋村等为载体的“滴水穿石”闽东精神、廉洁文化、红色文化、新农村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加强新闻宣传工作建设。整合校内宣传资源,组建了梦顶新媒体工作栈,积极宣传学校办学成果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设立了“梦顶山堂”讲坛,构建了统一领导、归口管理的宣传把控体系。组织开展了“明校训、扬校风”主题活动。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制定和实施了学校“十三五”规划和《学院章程》,修订完善学校规章制度,规范办事流程,完善治理机制。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为抓手,着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能力建设;坚持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五年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学习会60余次,坚定了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健全学校基层党组织。召开了机关支部党员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机关总支部委员会、增设了机关第四党支部。党员队伍不断壮大、党员质量不断提升。严格落实 “三会一课”制度,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开展“组织生活周”“支部主题党日”等活动,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增强。五年来,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8期,培训学员741人次,发展师生党员203人;学校党委表彰了6个先进党支部、70名优秀党员、27名优秀党务工作者;信息技术与工程系党支部被宁德市教育工委评为先进党支部;被宁德市教育工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3名;被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2名;“扎实推进省级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的书记好党课和“退而不休、甘于奉献、发挥余热”的党员好故事两个作品被省委教育工委收编。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积极争取市委、市委组织部支持,配齐了学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逐步配齐配强了中层管理干部。五年来,共选拔任用副处级干部15名,任用科级干部46,选派蹲点基层挂职6名,选派干部到省委、市委党校培训21人次,委托中国职业教育委员会教学改革研究中心和复旦大学培训中心举办了两期“领导班子能力暨中层管理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中层以上干部办学治校能力有较大提升。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按照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紧紧围绕“五抓五看”,强化党委主体责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党规党纪教育,重视加强廉政防控和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有效治理“四风”问题;通过“爱校如家”、“转校风,提振精气神”、“领导干部下寝走访慰问”活动载体,推进校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二是专业内涵建设明显增强,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2015年申报省级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建设工程培育项目获批通过。通过开展高职教育专题讲座、培训、考察交流,进一步树立了“创新驱动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开放合作发展、重视教师和学生发展”新理念;主动对接闽东电机电器、冶金新材料、新能源等主要产业集群,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探索实践现代学徒制、“二元制”,推进创新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核心课程,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共同参与质量评价,实现校企协调育人机制。五年来,荣获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的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2个(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建成宁德市公共实训基地1个,荣获省级高职教育示范专业7个,初步建成5个专业群,其中:机电装备制造类、信息技术类、商贸服务类被评为“福建省职业院校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完善核心课程教学标准,校本教材正式出版9本;校企共同开发建设教材7门;建成9门共享开放课程和MOOCs课程29门,合作编写讲义和实训指导书20多种,获国家级、省级高职教育成果奖5项,有力推动了学校内涵发展。

三是师资队伍逐步加强,整体素质稳步提升。通过实施七大工程、双导师制等措施,促进教师成长和发展,同时紧紧抓住“招聘、引进、培养”三个环节,建成一支满足现代高职教育教学和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64名,其中教授3人(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研究员2人,副高以上职称33.99%,硕士学位50.33%;在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比87.06%,校外兼职教师占比18.06%,校外兼课教师占比25%;留学归国任教人员5人(其中硕士3人)。福建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福建省高等职业院校百名优秀专业带头人3人,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名师2人。省、市级优秀教师9人,宁德市管优秀人才3人、宁德市十佳教师1人,市级优秀教育工作者6人次,“清海杯——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教师奖1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名师工作室10个。五年来,参加公派出国访学研修5人,福建省师资闽台联合培养计划15人,省外培训87人次、省内培训246人次。教师在国内外竞赛中,成绩较为突出,2013年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铜奖1人,2015年获第二届南京国际美术展全球征集展金奖1人,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三维天下杯”逆向建模与创新教师大赛二、三等奖各1人。

四是基础设施建设迈出新步伐,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完成新校区征地、“三通一平”工程。历经多年努力,新校区学术交流中心等5栋楼,总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米,在2017年1227日开工建设。新建3栋教学楼和洋边综合实训楼,总面积近2万平方米。完成旧教学楼、田径运动场、学生宿舍、食堂的改造;同时,进一步完善了校园景观。 

目前,学校校内实训室有69个(201240个),校外实训基地98个(201262个),获国家级高职教育实训基地2个(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创新引企入校机制,校企共建实训基地5个,校中厂3个,场中校2个,厂中校3个。教科研设备总值近4千万元(20121237万元),生均设备值1.4万元(20120.9万元);图书馆藏书30多万册,总值达600多万。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建成万兆核心有线网络全覆盖校园网、信息系统平台和手机移动图书馆,基本保证了实验实训和多媒体教学。

 积极争取各方支持,拓宽筹资渠道,确保工资按时发放和教职工绩效逐年有所增加,学校财务收支基本平稳五年来,学校经费收入44150万元,(其中:一般教育事业收入21240万元,中央和省级专项收入9760万元,基建自筹收入13150万元);经费支出41500万元,(其中:一般教育事业支出24520万元,专项支出5760万元,自筹基建支出11220万元;新校区征地、“三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实训楼等总投入资金14950万)。在生均拨款不足的情况下,学校仍想方设法及时兑现教职工福利待遇,有力地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仅2017年,“绩效管理奖”、“文明校园奖”、“综治平安奖”等福利性支出1060万元。

五是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创新创业成效明显。2012年,学校招生录取人数不到300人。为破解生存危机,学校通过及时调整专业结构、设置学前教育等热门专业、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招生难情况有所缓解,2017年在校生规模4586人,为学校的稳定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突出“四创五学”,着力打造“5+1”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开创了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新局面。五年来,学生获技能比赛省级三等奖以上项目共104个;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146名毕业生通过专升本,12名学生参加“三支一扶”。学生创业获省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系统表彰30人,受资助项目24项,累计获得奖金150万元,创新创业工作在全省高职院校中名列前茅。

六是校园文化建设取得新成效,群团统战工作开创新局面。学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文化人,打造以“俭清和静”中国茶礼为核心的张天福茶文化校园特色文化品牌,凝练校训精神,全面推进校园文化内涵建设。五年来,成立了福建省茶叶学会张天福茶学研究中心(挂靠宁德职业技术学院)和“张天福茶文化研究中心”,设立了“张天福奖学金”,编写了“张天福茶文化读本”,开设了张天福茶文化公选课,并积极开展张天福茶文化课题研究和校园饮茶日活动,成功举办了以张天福茶学思想与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为主题的首届张天福茶学思想梦顶论坛。建成张天福茶文化苑、校训园、地火传光园,完成了“宁职福地,梦顶山堂”中国茶礼发祥地的张天福生态文化公园规划。成立了闽东畲族传统文化艺术传承研究中心、高职书法教育研究所等,进一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构建“一系一特色”文化亮点,打造爱岗敬业、精益求精、重视传承、敢于创新的工匠精神。信息技术与工程系成立学生创客中心、建设学生实践部,生物技术系开展“校园一杯茶”和文化晚餐活动,文化传媒系编写畲族文化读本,并开展畲文化系列专题讲座。

每年召开教代会和双代会,推进民主制度建设。五年来,共收集教职工代表43项提案,召开党政工联席会议形式交办落实,基本上做到件件有落实。建立了教工乒乓球活动室和“职工之家”等活动场所,开展了扶贫济困送温暖工作,为职工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学校工会2016年被宁德市总工会授予先进职工之家。2016年后勤处被福建省总工会授予“五一先锋号”。加强共青团、学生会和社团建设。以文化活动、志愿服务、素质拓展、新媒体为抓手,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发挥正能量的活动。2014年学校团委荣获福建省“五四红旗团委”。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作用。同时,关工委、退教协工作取得新成效。逐步推进校园安全标准化和平安校园建设,获评宁德市4A级平安校园。

七是机制体制有效创新,办学特色不断彰显。市政府高度重视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任理事会理事长的学校理事会,并顺利召开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政校企合作办学机制体制。发挥了宁德市职业院校联盟龙头单位的作用,推动联盟成员单位在人才培养体系、专业布局、合作办学等方面开展合作交流;建立健全了与福安市人民政府建立的市院联席会议制度,出台了市院联席合作框架协议,帮助解决学校发展建设一揽子的问题,合作共建福安市“协同创新公共平台”、将梦顶张天福生态文化园纳入福安市城市形象提升工程等。以机电工程系为主,搭建了县校协同创新公共平台,创新实践区域高职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财经管理系推行教练式教学模式改革,有效提升了学生综合素养,这种模式值得总结和推广。

八是科技研发潜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增强。增设科技处机构,设立学校科技发展基金,成立了学校科学技术协会,建立了6个技术服务团队。五年来,学校立项课题200项(其中国家级课题2项、省级18项、省教育厅中青年科研项目55项、宁德市级项目66项、福安市委托项目28项、校级课题41项),课题经费总投入355.75万元;获国家专利48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9件、实用新型25件、外观设计4件,此外进入实质审查27件);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福建省专利三等奖1项、福建省技术发明奖三等奖1项,宁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出版学校学报《闽东高职教育与科技》14期,发表CN及以上刊物468篇;获批全国大学生KAB教育基地、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基地、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福建省众创空间、宁德市大学生创业园各1个;在建省级科研平台2个即“机电设备先进制造及新材料加工技术”福建省高等学校应用技术工程中心,“机电设备及绿色冶金新材料加工”福建省高职院校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2016年学院科研项目在全省公办高职院校中排名第3

五年来,为全市产业工人与新型农民(短期)培训5872人次,技能鉴定1023人,新型职业农民大专茶叶专业和园林专业函授学员1062人,服务收入700万元,结余500万。主动融入宁德市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试验区建设,与驻宁某部队合作,成立“部队分院”;与海军4807厂合作,开展科技研究;学生入伍参军163人,获评福建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 

主动服务扶贫攻坚,推进教育精准扶贫。与福安市晓阳镇协作扶贫,建立农商旅一体化实训基地;组建并发挥教育精准扶贫服务团的作用;开展求学圆梦行动,对福安籍就读学校工科和农业类考生给予每年3000元的学费补助,其中在册贫困生补助5000元;对建档立卡户学生给予减免学费和优先享受奖助政策;与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对口帮扶;选派2名干部到霞浦县海岛乡烟台村和周宁县礼门乡梅度村进行驻村扶贫。

同志们,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我校办学特色初步形成,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成人教育、社会培训以及就业工作成效明显,队伍建设不断加强。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离不开历任领导班子为学校发展奠定的良好基础,离不开全校广大共产党员和师生员工的辛勤劳动、团结拼搏和无私奉献。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党委向关心支持学校建设发展的各级领导,向务实创新的历任领导班子成员,向兢兢业业的广大党员和师生员工,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五年来,学校的建设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来之不易。但与上级的要求和社会及广大师生的期望相比还有差距,还有一些在发展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生源紧缺,招生困难、就业压力大、生源基础相对较差,录取分数线偏低;专业教师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不尽合理,“双师”教师总量少、能力弱,与学校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有待提高;学校的社会美誉度、认可度还需提升;社会培训的覆盖面不宽,质量、效益还不够高,在方法、思路、措施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教育教学质量水平不够高,培养出来的学生还不能完全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结合生产实践的科研能力较弱;专业结构尚需调整,品牌专业内涵不够丰富,在线资源开发力度不够,尤其缺乏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高层次品牌;实训能力不足,校内实训少,学生可动手操练的少,校外实训还基本停留在浅层次的联系合作,还没有形成深度融合;校企合作一头热,校方热,社会冷、企业冷;办学条件薄弱,经费投入不足,新校区建设迟缓,校园信息化建设水平低;有些干部观念保守落后、有些干部职工纪律观念淡薄、工作作风漂浮、工作进取心不强、工作执行力不强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学校的发展。

我们虽然面临严峻形势和挑战,但是也有进一步发展的有利条件和良好机遇。党的十九大报告更加旗帜鲜明的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首要任务,并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注重培养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既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又为学校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宁德市“开发三都澳,建设新宁德”战略部署,为我校教育事业新一轮的改革发展迎来了新机遇。

一是当前学校高职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特别是省教育厅、宁德市委、市政府和学校所在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我校的建设发展;二是经过第十二届省级文明学校和第一届省级文明校园创建,学校各方面工作迈上了新台阶;三是通过教育部第二轮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在此基础上,结合评估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认真扎实的整改,对进一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四是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的建设,将极大地推动我校实现跨越式发展,跻身省内高水平职业院校的行列;五是通过项目带动、重点工作的实践,锻炼了队伍,积累了工作经验,完善了制度和机制,增强了工作责任感、紧迫感,转变了校风,提振了精气神,形成了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学校下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年的艰苦奋斗,我们不仅收获了丰硕的办学成果,而且积累了弥足珍贵的发展经验,并将在今后实践中继续坚持和完善。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深深地体会到:

一是坚持传承创新,激发内生动力。传承和弘扬“滴水穿石”闽东精神,践行“实事求是、身体力行”的校训,机遇面前主动把握,挑战面前迎难而上,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的实干,沉下心来,俯下身去,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只有让观念“先飞”,才能为推进学校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内在动力。

二是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价值引领。党委坚持全面统筹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全方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四个服务”,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教育有机结合,着力破解“教书”与“育人”两张皮现象,强化“四维”文化育人模式,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

三是坚持就业导向,主动对接服务。坚持以促进就业为根本,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主动对接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优化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产教融合,强化校企协同育人,进一步提升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升级和实体经济的能力。 

四是坚持内涵发展,注重特色办学。以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建设为驱动,进一步丰富优质教育资源;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以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专业结构优化、教学改革为手段,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以“俭清和静”中国茶礼为核心的张天福茶学思想、县校协同创新公共平台为牵引点,进一步丰富办学特色内涵。

二、今后五年的主要工作任务及措施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发展新理念,紧紧围绕宁德市“开发三都澳,建设新宁德”发展战略,主动融入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服务发展为宗旨、促进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为中心,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为两翼,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抓手,推进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一体化。坚持从严治校、质量建校、特色立校、创新活校、实干兴校、人才强校、开放办校传承和弘扬“实事求是,身体力行”的校训和“俭清和静”的中国茶礼精神,树立家园文化的理念,切实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把学校打造成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育基地,区域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服务“三农”、服务地方特色产业和服务基础教育人才孵化基地,构建张天福茶学思想及优秀传统文化交流融汇平台。

----基本原则

一是从严治校战略。从严治校就是要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积极探索办学治校的特点规律,进一步加大从严治校力度,不断提高学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为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质量建校战略。牢固树立“以师生为本”管理理念,逐步完善现代学校制度,规范办学行为,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质量,基本建立依法治校、自主办学、民主管理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教学诊断与改进体系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三是特色立校战略。特色立校是安身立命之本,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直接体现。坚持提升吸引力、竞争力,必须凝练专业方向,增强专业特色和优势。围绕模式特色、行业特色、专业特色、育人特色,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打造专业、课程、师资、实训基地等系列品牌,提升办学品位,增强学校的软实力,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是创新活校战略。创新是学校活力之源,不断探索、创新,才是学校发展的动力之泉。创新活校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确保体制机制运转高效,不断激发学校办学治校活力。

五是实干兴校战略。空谈误教,实干兴校;学校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唯有抢抓机遇,埋头苦干,奋力拼搏,方能完成既定目标,实现新跨越,走向新未来。

六是人才强校战略。根据专业建设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科学规划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现代人才资源管理机制,完善人才工作机制,构建有利于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的培养和支持体系,促进各级各类人才协调发展。 

七是开放办校战略。坚持开放式办学,首先要理念先行,进一步拓宽学校发展的战略视野;要加强学习提升能力,积极推进开放式办学的创新实践,打造“合作共建”的办学模式;要把握主动,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原则,打造适应开放式办学需要的人才队伍;要统筹协调,以依法治校为前提,进一步加强治理能力建设,优化开放式办学的支撑环境;要积极开发、整合、利用政校企合作资源和校友资源,建立和完善工作体系,推进学校的各项工作。

——主要目标

一个总体目标:2020年,完成学校“十三五”既定计划,创建第二届省级文明校园,建成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在此基础上,科学谋划 “十四五”发展规划,把学校建设成“以工为主,依托区域产业,服务转型升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厚德强技,五园一体”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职业院校。

   二个重点突破:一是办学规模、办学格局实现突破。到2022年,全日制在校生力争达到6000人,多种教育层次和教育形式协调发展,各类继续教育学生力争达到1000人,职业培训人数年均达到10000人次以上。二是办学特色实现突破。以国家级、省级重点专业建设为突破口,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构筑“政、产、学、研、用”社会服务一体化平台;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张天福茶学思想,发挥好中国茶礼发祥地和茶学教育圣地的育人功能,培养一批“俭清和静”中国茶礼的实践者和传播者,切实在专业、文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区域性和时代性特色品牌。 

 三个明显改善:一是办学条件和校园环境明显改善。全面推进新校区建设,确保20189月份完成学术交流中心、实验楼、实训楼3幢楼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学生宿舍、食堂2幢楼建成并投入使用;加大实验、实训设备资金投入,改善办学基础条件;积极主动对接福安市人民政府,确保梦顶张天福生态文化园按照201810月竣工的实施步骤完成建设目标。二是办学治理能力明显改善。依据《学院章程》,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完善治理结构;发挥学校理事会功能,整合政校企资源,积极探索多种体制机制的办学形式,提升治理能力。三是办学效益明显改善。学校办学实力明显增强,教职工共享发展成果,平均收入水平明显提高,教职员工获得感明显增强。

  四个显著提高:一是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成为培养企业基层技术、管理岗位骨干、自主创业人才的重要基地;二是专业建设水平显著提高。加大培育力度,建成23个综合实力位居全省高职院校前列、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专业群,培育23个全省知名、具有全国影响的高水平专业;三是创新与服务能力显著提高。主动融入宁德市“开发三都澳,建设新宁德”的发展战略,提升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四是社会声誉和影响力显著提高。发挥省级示范校现代高职院校辐射服务功能,争创省级示范性职业院校联盟,提升区域职业教育办学联盟影响力。

——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是内涵质量建设工程。一要加强专业建设。主动围绕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特殊行业的实际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优化专业及专业群建设;要发挥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作用,完善专业调研制度,形成专业评估和动态调整优化机制,确保专业群拓展、专业方向调整和专业内容更新紧跟职业岗位需求变化,突出专业内涵建设和特色建设。在现有基础上,建设申报省级产教融合专业点5个、专业群示范性实训基地5个,新建院级重点及特色优势专业10个;二要加大课程改革。构建以岗位职责为基础,工作过程为导向,职业能力为主线,职业任务为项目的课程体系;继续推进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等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改革,形成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以“理论够用,技能为主”为指导,整合、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使我院在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体系上有大的提升,为地区经济建设发展培养实用人才;在现有基础上,建设申报省级精品在线开发课程5-8门,建成院级优质核心课程20门;建设校企合作的特色教材20部,省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不少于3项。

二是师资队伍建设工程。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深化教师管理改革,推动整体水平从“保质保量”向“提质增量”转变。一要重点抓好三个结构调整,即合理的职称结构;合理的理论课、专业课、实训课教师比例结构;合理的学历和工作经历结构;二要继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汇聚人才、培育团队、成就名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针。以培养拔尖人才、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为核心,以增加“双师型”教师总量为基点,以提高教师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省级教学团队为目标,整体提升教师学历和职称层次,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采取“聘、送、引、提、转”等措施,多渠道、全方位地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从社会或企业聘请博士、教授、高级工程师等专业人才;送教师去省内外示范校提高业务能力,去企业脱产顶岗实践,增加企业工作经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送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去国外培训提高;引进一批紧缺专业的、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鼓励专任教师拓宽专业范围,向相近专业转向,推动复合型人才的发展;三要修订《教育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四要坚持以人为本,兼顾效率和公平,深入推进绩效管理改革;五要确保教职工各项劳动保障待遇,切实解决教职工存在的实际困难;六要实施“教学名师工程”,在分配上予以倾斜;七要加大教师培训的专项经费投入,加大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力度;八要加强兼职教师管理,在选聘、监督、考核等过程中完善制度,规范执行。力求形成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素质较高、发展态势良好,并与学科专业发展相适应的学术梯队和教师队伍。

经过五年建设,力争使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达到70%以上,双师型专业课教师达到92%,企业兼职教师承担实践类课程学时比例达到50%以上;每个专业(专业群)培养省级带头人2人,骨干教师3-5人,力争新增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教学名师5人。

三是招生就业提质工程。加强招生工作,一要针对生源紧缺现状,拓宽招生范围,深入周边省区和省内各设区市学校,加大宣传力度,积极主动挖掘生源;二要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根据企业需求设置招生专业,进行“订单培养”;三要在全省各设区市、县设立招生工作站,招聘人员,专门负责本地区的招生工作;四要与全省各设区市、县高中、中职建立联系制度,邀请各高中、中职学校的领导、老师来学校参观考察,帮助学校做好招生工作;五要动员学校各部门、全校教职员工参与招生,实现“大招生”、“全员招生”格局。

提高就业质量,一要立足省内市场,以闽东及周边地区为重点,组织开展毕业生推荐、就业市场建设与调研工作,构建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基地;二要加强网络就业市场建设力度,开辟网上就业市场,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牵线搭桥;三要开辟渠道,充分运用校友、教师和家长的综合资源,通过建立广泛的行业、企业合作伙伴,扩大学生就业网络;四要组织开展“优秀毕业生”评选活动,树立典型,大力宣传模范事迹,提高优秀毕业生的社会知名度。

四是校企合作深化工程。一要发挥学校理事会的作用,以企业需求为依托,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拓展校企合作的领域和深度,建立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加强高职与中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衔接,努力实现实训资源共享;二要以“政校企合作、课岗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总体建设思想为引领,根据各专业及专业群的特点与特色,进一步深化和全面推广“二元制”、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与工学结合相适应的管理制度改革;三要强化实践教学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将职业技能取证和技能竞赛融入其中;优化课程结构,改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现状,加大实践性课程比例;探索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新模式,加强有效管理,保证实习效果,总结推广财经管理系教练式教学模式改革;四要强化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建设,切实提高现有设备的利用率,力争使更多的课程依托行动导向、项目教学的方式,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五要积极推进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争取资金和政府支持,全面建设2个省级科研平台和福安市协同创新公共平台,打造成为集实验、实训、生产和服务一体化的功能齐全的福建省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宁德市公共实训基地。

五是职业培训拓展工程。一要按照“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发展思路,做大做强社会培训一翼,把学校建设成为融生产实训、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服务宁德市及周边地区产业的现代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基地;二要利用、发挥好学校教育教学资源优势,把培训工作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建立以“服务地方、发展特色、创建品牌”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三要邀请区内外著名学者专家,为高层企管开班授课;四要建立稳定的培训专家师资库和相对稳定的培训项目,努力扩大“订单”培训的范围;五要加强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和队伍建设,完善职业技能鉴定设施和设备,创造良好的职业技能鉴定环境;六要做大做强,用规模效益彰显发展的价值,保证发展的后劲,坚定发展的信心;特别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大招生力度,继续巩固办学规模和效益,保证持续发展的势头;七要根据宁德市产业结构调整,及时开设社会有需求的专业;八要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继续开展对农村干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开展学前教师师资培训等,有效拓展发展空间;九要进一步强化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从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综合协调能力等方面都要有一个全面的提高,进一步做好学员的辅导、授课、考核、登记、注册、联络等各项管理与服务工作;十要进一步发挥好教育精准扶贫服务团的作用,主动服务扶贫攻坚,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形成品牌特色亮点。

六是后勤服务保障工程。一要扎实推进院系二级管理,增强系部办学活力;二要提升后勤服务保障水平,要在服务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让师生满意,突出“精”字,体现“细”字;三要进一步推进财务和资产管理制度改革,完善预算管理和内部控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四要突出职业院校特点,规划、改造、建设独具学校特色的人文环境;五要结合福安城市形象提升工程建设要求,注重生态与景观的和谐统一,按照“高标准、高品位、高质量”的要求,大力推进新校区和“梦顶张天福生态文化园”建设,加强校园内外绿地空间合理配置,体现“美、舒、靓、特”的校园环境。

七是校园文化建设工程。一要始终坚持张天福茶学思想、茶文化为中心的校园文化建设,制定具体规划措施,分步实施,形成特色校园文化名片与品牌;二要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创新校企文化融合共建思路,积极开展“校企安全杯”知识竞赛、“校企文艺汇演”、“校企体育联谊竞赛”、“校企职业技能表演展示”等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三要把学生的人格教育、科技教育、艺术教育与以“培养职业精神,强化职业技能”为主题的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系列化、制度化、常规化建设,营造浓郁的校企文化氛围;四要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特点制定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建设具有优秀企业文化特色的橱窗、标识、雕塑、展览等公共校园文化载体;五要继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保持思想教育深入、道德风尚良好,学习风气浓厚、文体卫生先进,管理科学规范、业务水平领先,环境整洁优美、校园秩序安定的良好发展环境。

八是校园信息化建设工程。一要按照“顶层设计、统一标准、数据共享、应用集成、硬件集群、一站式服务”的要求,大力推进“数字宁职”建设,加强教学、实训、科研、管理、服务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二要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大力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计划,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三要建设好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基础数据采集、项目建设等信息化管理;四要推进教学资源服务平台建设,开发仿真教学软件,建成23个校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5个左右共享在线开放课程。

九是平安校园建设工程。一要建立健全“街长制”“楼长制”长效机制,持续深化美丽校园建设;二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处理好领导班子成员、师生员工、学校与社会等各种关系,加强同民主党派及党外知识分子的联系,促进学校教育事业和谐健康发展;三要完善学校网络、消防、交通、安全生产、饮食卫生等制度,加大建设力度,加强师生安全教育,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维稳信访等工作,努力打造5A级“平安校园

三、全力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

坚持党的领导,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要求。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

一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一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党委要带领全校党员干部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要尊崇党章。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在全校党员干部中进一步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坚决防止和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形式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三要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二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一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战略部署,切实加强理论武装建设;二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统筹协调的领导核心作用;三要贯彻民主集中制,严明政治纪律,保证政令畅通;严格执行“三重一大”议事规则,完善党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决策制度;四要加大校务公开力度,畅通师生员工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渠道;五要按照中央部署,开展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六要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决策水平和驾驭全局的能力,引领全校师生在内涵建设上进行扎实有效的改革和建设工作;七要积极主动争取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进一步扩大和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使学校在内部管理体制、人事干部制度等方面的自主权得以充分发挥。

三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一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标准,完善干部选拔、培养、交流机制;二要加强绩效管理为导向的干部管理机制,健全管理人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监督反馈制度,创造有利于干部队伍谋事、干事、干成事的制度环境;三要通过领导干部讲党课、干部自主选学、外出进修培训等形式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努力提高干部的政治理论素养;四要实行一线考察干部,在重点项目、重点工作中跟踪考察干部,强化干部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给任务,压担子,切实提高干部的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

四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一要以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为着力点,以深化“创特色一支部一品”活动为载体,围绕教育教学中心工作,积极推进学校党建创先争优工作,创建先进基层党总支、党支部,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二要认真贯彻《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开展基层组织换届工作,选好配强书记,加强党务培训,切实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工作;三要完善系部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加强党务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师生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四要健全党员发展工作制度,严格按照发展党员十六字方针的要求,注重在中青年教师、优秀团员青年和学生骨干中发展党员,进一步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五是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一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二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三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途径和方法,大力推进课程思政改革,优化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四要加强思政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系部、学生工作处、共青团、班主任、辅导员的主力军作用;五要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加强实践育人、资助育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六要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关注心理健康,塑造阳光心态,增强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促进学生成才。

六是加强群团组织和宣传、统战工作。一要坚持和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定期召开教代会,保证教职工参与决策和知情、审议、监督等权力的落实,增强广大教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二要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和学生会建设,支持他们依法按章开展工作和创建福建省模范职工之家。发挥其联系师生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三要充分调动各处室、各系部新闻宣传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加大宣传工作力度,扩大学校办学在闽东、福建乃至全国的影响力;四要进一步加强统战工作,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的重要作用。

七是加强纪律建设。一要深刻领会新形势下党的纪律建设上升到了全面从严治党治本之策的新高度。十九大报告将纪律建设纳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坚持依规治党、标本兼治,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加强组织性纪律性,在党的纪律面前人人平等”写入党的根本大法。党委要更加强化纪律教育,强化纪律执行,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二要牢固树立“纪严于法、纪在法前”的意识,重点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带动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严起来;三要坚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四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健全廉政防控机制、强化党务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坚决维护纪律权威,在纪律面前不能有例外,不能有纪外特权。

八是加强作风建设。一要坚持“驰而不息改进作风”这个党的建设永恒主题。坚持不懈“纠四风”,以钉钉子精神“转校风”;二要完善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贯彻落实《廉政准则》,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加强防腐倡廉机制建设,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三要不断巩固和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持续开展“转校风,提振精气神”活动;四要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在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上下功夫,一项一项监督,一个一个问题整改,坚持落实教育扶贫政策,切实维护师生利益问题;五要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党委作为管党治党主体责任的承担者,要以上率下、带头履责,层层压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各级党组织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既要挂帅、又要出征,负起主责、首责、全责,抓好班子、带好队伍。班子成员要坚持“一岗双责”、共同负责,主动抓好分管领域的管党治党工作;六要建立健全党委巡察工作机制,支持纪委按照党章履行职责,强化监督执纪问责。

各位党员,同志们:学校的蓝图已绘就,建设和发展的主要措施已明确。让我们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踏实的工作作风,适应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谋求新跨越,为实现省级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建设目标、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职业院校,奋力谱写新时代宁德职业技术学院发展新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