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重: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知识(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来源:未填 发布日期:2020-10-30 浏览:8771次

朴老师:

        我又对2、8、9三章及参考文献等做些小修改,以这份为准。

    至于字体字号以及行距等格式,请你按照出版社的要求给我发一份,我进行修饰后,再发给你。

                                                          5、14

 

 

 

 

 

朴老师:

      你好!

    一、我写的第2、9单元的心理测试本来就已经换了,这回按照你的要求第8单元的也改了。

   二、关于体例, 我的看法是:(1)“教学目的要求”,我的写法是按照“了解、理解和掌握”的层次写的,这样是否更明了些?(2)“心灵点悟”挺好,心灵智慧、心灵引导或心理聚焦等可以借鉴;(3)“学习自助餐”我觉得还不错,如果要改,“课后拓展”可以参考?(4)“心理自我测试”和“心理自我训练”:我建议改为“心理测试”和“心理训练”(测试在前,训练在后)(5)推荐阅读:还是以著作、文章为主比较好,如果用“读故事得启迪”与开头的心灵点悟有雷同之感。

       四、你写的单元12,待我认真看后,给你回复。

                                                                      3、29

                                     





 

在 2013-03-29 10:23:33,piaosyyjx <piaosyyjx@163.com> 写道:

黄老师您好:

        我已经浏览过了您的稿子,也给您回过短信了,遗憾的是您没有收到。很感谢您如此用心地写稿,整个假期也没得休息,辛苦了。

        您休息了几天以后,我想和您商量一下教材体例的问题。第12单元是我修改的,考虑到原作者不再参编,我也是把精力都用在了内容替换上,体例上并没有太多创新,您帮忙看下,给提点宝贵意见,为新教材的体例创新贡献点才智。先谢谢了。

       关于您的稿子,“自我心理测试”的内容能换掉尽量换掉。一个是因为都是原来作者提供的,二个是因为有些也不太合适,上一版时间紧就这么用了,这次修订,最好能有新的。您尽力而为吧。

        (朴素艳)






 

在 2013-03-20 21:38:47,ndgzyhzh <ndgzyhzh@163.com> 写道:

朴老师:

       按照你的要求和建议,我对负责的2、8、9三章做了调整工作。考虑到原编写这三章的老师已经不再参编,所以我把主要精力用在“心理讲堂”上,对这部分内容重新进行编写。但是,心灵点悟、课堂活动以及自助餐中的一些心理自测和自我训练等,倒是使用原来的较多。

      不知是否达到你的基本期望,不足之处敬请不吝赐教,为盼!
                       3、20


 

在 2013-02-02 15:00:12,piaosyyjx <piaosyyjx@163.com> 写道:

黄老师您好:

        上午接到了你的电话,才让我想到,应该把原来的稿子传给你,这样你就可以节省一些打字的时间,也可以知道数量大概要写多少,还可以知道排版的样式。以前我疏忽了,抱歉。

        出版社已经决定把我们的这本教材申报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教材,能否成功不一定,但至少出版社给我们往上报了,也算是个好消息。(朴素艳)
















  黄重: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知识(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心灵点悟

疤痕实验

心理学家征集了10位志愿者参加“疤痕实验”的活动。10名志愿者被分别安排在10个没有任何镜子的房间里,并被告知他们将通过以假乱真的化妆,变成一个面部有疤痕的丑陋的人,然后在指定的地方观察和感受不同的陌生人对他们产生的反应。心理学家请化妆师在每位志愿者左脸颊上精心地涂抹上逼真的鲜血和令人生厌的疤痕。然后用小镜子使每位志愿者都看到自己脸上的疤痕。当志愿者们记下自己可怕的“尊容”后,心理学家收走了镜子。之后,心理学家又告诉每一位志愿者,为了让疤痕更逼真、更持久,需要在疤痕上再涂抹一些粉末。事实上,心理学家是用湿棉纱把化妆出来的假疤痕和血迹彻底擦干净了。但是,每一位志愿者却依然相信,在他们的脸上有一大块望而生厌的伤疤。 志愿者们被分别带到了各大医院的候诊室,装扮成急切等待医生治疗的患者。候诊室里,全都是陌生人,志愿者们在这里可以充分观察和感受人们的种种反应。

实验结束后,志愿者们各自向心理学家陈述了感受。志愿者们滔滔不绝,义愤填膺地诉说了诸多令自己愤慨的感受。他们普遍认为,众多的陌生人,对面目可憎的自己都非常厌恶、缺乏善意,而且眼睛总是很无礼地盯着自己的伤疤。这一实验结果告诉我们:人们关于自身错误的、片面的认识,竟然如此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他们对外界的感知。

 

心理讲堂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

 

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学家埃克森把这一时期称为“自我认同危机期”。这个过程要经历一个特别明显和典型的分化、矛盾、统一的过程。

1.自我意识的分化

青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从明显的自我分化开始的。进入青年期,原来在儿童、少年时期那种笼统的、较稳定的“我”被打破了,出现了两个“我”,一个是作为观察者的“我”(I),另一个是作为被观察的“我”(Me)。“I”是希望自己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而达成的自我状态,是“理想自我”。“Me”是当前实际所达到的自我状态,是“现实自我”。自我意识的明显分化,使大学生主动地、迅速地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具有了新的意识,开始意识到那些从来没有被注意到“我”的许多方面和细节。于是,自我分析、自我反省的时候明显增多;激动、焦虑、喜悦和不安的情绪体验也随之增加;并开始认真思考自己应怎样做、不应怎样做等人生观问题。因此,自我意识的分化,是自我意识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

2.自我意识的矛盾

自我意识的分化带来了主体我与客体我的矛盾。因为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毕竟存在一定差距。当大学生发现“现实的我”在许多方面不符合“理想的我”的要求时,内心就会产生很大的痛苦和激烈的不安。比如,有的同学希望自己才智卓越,今后能有大作为,出人头地,但是自己目前连基本的学习都感到吃力,甚至有的学科还不及格。有的同学希望自己今后从事公关工作,在人际交往上从容不迫、彬彬有礼,可是实际上自己是一个害羞、胆小的人,就是在众人面前说句话都会难为情。现实与理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一时间找不到自己学习和生活的方向,可能陷入深深的焦虑和烦恼之中。归纳起来,当今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过程的矛盾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独立意向与依附心理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渴望交往与自我闭锁的冲突;性意识与性道德的冲突;追求上进与自我消沉的冲突等。自我意识的这些矛盾冲突给大学生带来了心理上的焦躁与不安,大学生为了摆脱焦躁与不安,总是想方设法解决矛盾,使“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统一起来。因此,自我意识的矛盾成为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发展的动力。

3.自我意识的统一

自我意识的分化、矛盾所带来的痛苦,促使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调整,以求得自我意识的统一,即达到自我同一性。这种统一是在新的方向和更高水平的协调一致,是促使“现实的我”努力符合“理想的我”的要求。但由于自我意识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自我意识的统一既要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与自我控制的统一,又要自我与外部世界的统一,即自我与客观环境、教育、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再加上每个大学生的社会背景不同、生活经历不同、追求目标不同以及个性特点不同,所以自我意识统一的途径、结果与类型也会有所不同。有的形成了积极型自我,有的变成了消极型自我,而有的变为冲突型自我。

总之,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趋势,经历着矛盾——统一——新的矛盾——更高层次的统一的过程。当然,不同的大学生情况是有差异的。每个人自我意识分化的早晚、矛盾的强弱、统一的快慢等都会随个人情况的不同而不同,并无严格的规定性。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由于大学生所处的生存环境、知识背景与其他人不同,经历了自我意识的分化、矛盾和统一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达到一定的水平,并逐渐形成其独特性。

1.自我认识深度、广度增加,肯定评价为主

(1)自我认识的内容丰富、程度深刻。大学生比中学生更渴望进一步认识自我,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极为关注。他们不仅关注自己的身体、容貌、仪表等外在的东西,而且更关注自己的能力、性格、品德等内在的素质。同时,大学生更加注重自我的社会属性,他们对自己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等的认识更加深刻。

(2)自我评价肯定为主、趋向客观。由于自我认识的迫切感,大学生的自我评价的兴趣增强。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自我评价以肯定性评价为主,他们看到更多的是自己的优势和优点,表现出了当代大学生的自信、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同时,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不断趋向客观。他们既不像儿童时代那样依赖外界评价,也不像少年时代那样对别人的评价不屑一顾,而是学会借助一定的社会评价来认知自己,并且进行自我分析。他们能从多个角度对自己的优势缺点、知识能力、个性特点、道德品质、人际关系、价值观等进行较正确的地评价。

2.自我体验强烈、敏感而波动,积极体验为主

(1)自我体验强烈、敏感而不稳定。人的情绪体验是由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决定的。大学生的需要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而自我体验强烈、敏感。在自我评价提高的基础上,大学生认识到自我的价值、地位和作用,责任感和义务感增强,在学习、活动和工作中争强、好胜,自尊心有突出的表现,成功与失败都会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同时,对涉及到自我的一切事情都非常敏感。比如在与异性的交往中常常很容易引起情绪的波动,在自我形象的塑造上往往很容易触景生情。而那些内在、外在的复杂因素的冲击,造成大学生情绪上的不稳定性,表现为自我体验的波动性。

(2)自我体验以积极体验为主。许多调查资料显示,大学生自我体验的基调是积极的、健康的。大多数学生能够接纳自己,自信、自尊、热情、好胜、憧憬等,并且自我体验更多地与自己的个性品质、社会荣誉、自我在社会中的发展前途等联系起来。

3.自我调控自觉性和社会性提高,自我教育能力提升

(1)自觉性、社会性水平提高。大学生的理性认识增强,经验增多,自我调控的意识明显提高,自我调控能力不断发展。一方面,要求自立和自制,确立一个成人的全新的自我形象。比如,渴望摆脱父母、老师的束缚,不喜欢被过多的干预、控制。喜欢独立思考,乐于接受和交流新思想。另一方面,自我调控的社会性增加,更多地用社会标准要求自我。有调查表明,大学生喜欢用“炎黄子孙”、“国家栋梁”、“21世纪的开拓者”、“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等词语概括自己的身份。说明他们勇于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力求扮演重要的社会角色,希望自己做一个为社会做贡献、适应时代发展特点的人。

(2)自我教育能力不断提升。自我教育能力是自我调控的最高阶段。自我教育强调的是“主体我”对“客体我”不断进行教育,促使个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自觉自主精神,最大限度实现自我目标,发挥自己的潜能。随着大学生活的深入,大学生逐渐懂得了自我监督、自我调整的重要性,越来越意识到自己作为独立个体在社会生存和竞争中的艰难,危机感不断加强,这种情况下,自我教育能力可以帮助坚定意志,勇于面对困难,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三、大学生自我意识存在的偏差

 

良好的自我意识是大学生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大学时代是自我意识发展最快的时期,但也是自我意识问题出现最多的时期。

1.过度自我否定。过度自我否定就是对自己的能力、个性、外表等深感不满,无视自己的任何优点,不能容忍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低估、轻视自己,以致否定自己。有这种心理的人,对别人的评价特别敏感,胆小怕事,把自己封闭起来。由于自己瞧不起自己,也往往会引起别人的轻视和忽略。这种人自认为条件比不上别人,对自我的能力与作用评价偏低,感到事事不如人,压抑自己的积极性,对个人未来发展缺乏信心。面对新环境、挫折和重大生活事件时,常常产生过激行为,酿成悲剧。

2.过度自我肯定。过度自我肯定就是自我评价偏高,对自己肯定评价远远超出自己的实际能力和表现,很少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短处。评价他人则往往求全责备,横加挑剔,很少发现和肯定别人的优点。在人际交往中奉行“我好你不好”的模式,总是居高临下,颐指气使,以为谁都比不上自己,缺乏自我反思、自我批评,妄自尊大。由于对自己的优缺点缺少清醒的认识,一旦遇到挫折,总是把责任推到老师、同学、父母身上,认为别人或社会对自己不公平,从而疏远集体和他人,甚至自暴自弃,出项反社会行为。

3.自我中心。自我中心就是指只从自我的角度、以自己的标准去认识、评价事物以及自己与他人的行为。特别是在个体与他人或社会的关系上,只从自我立场出发,而不能从他人或社会位置去思考问题或处理问题。要求人人以他为中心,为他服务,却置别人的需求于度外,不关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不能为他人做出奉献和牺牲。与人相处总是盛气凌人,总是坚持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常常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只要集体照顾,不讲集体纪律,否则就感觉受到了委屈。这种自我中心意识强的学生心中只有自我,却没有他人,很难赢得他人的好感、尊重和信任,人际关系不和谐,缺少知心朋友,易受挫折。

4.过分从众。从众是指在群体舆论的压力下放弃个人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从众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人皆有之。但是如果过分从众,没有独立思考,缺乏主见,有碍于心理的健康发展。比如,有些大学生过分在乎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十分敏感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总是受别人言行所左右。“别人敢不去上课,我也不去”、“别人找朋友谈恋爱,我也找”、“别人打工挣钱,我也打工”、“别人周末游玩,我也游玩”,而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这样的从众看似融入群体,但因为不自愿而未必愉快。久而久之,极易形成畏缩、胆小的性格,产生忧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最后可能丧失自我。

 5.过度追求完美。追求完美是人类健康向上的本性之一。但是苛求自我,过分追求完美,就会引发心理问题。有的大学生过度追求完美,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期望自己完美无缺,只接受自己幻想中“完美”的自我,不肯接纳现实中的有缺点的平凡的自我;不能容忍自己“不完美”的表现,对自己“不完美”的地方过分看重,甚至把人人都会出现的、人人都会遇到的问题都看成是自己“不完美”的表现;做事情时,常常在不必要的小事和细节上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给自己造成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体验。总之,总是对自己不满意,因而严重影响了自己的自信心,使得对自我的认识和调节更加困难。

 

课堂活动

我的自画像

1、活动目的:引导学生全面深刻地认识自己,并懂得以他人为镜,借助他人正确认识自己。

2、活动方法:

(1)先在一张白纸上画一幅自画像,尽量将自己的特征表现出来,并写上体现自己特征的几句话。

(2)请熟悉的同学互相点评一下自我评价是否准确,还有哪些其他显著特征。

(3)重新画一幅自画像,看看和第一张相比,有了哪些变化?

3、交流与分享:

(1)两张自画像有什么差别?

(2)怎样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

 

 2020.10.30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