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道德修养,提高心理素质
来源:未填 发布日期:2022-12-01 浏览:1240次

许多研究认为,道德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内在前提和重要基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加强道德健康教育。儒家关于道德的思想正好切合道德健康的要求,对于大学生的心理保健具有深刻的借鉴和启发价值。

一、理念层面的借鉴

(一)以永远修身的观念对待心理保健

儒家把修身作为人一生的头等大事,并且强调修身是一个不断“自新”的过程。《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而且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孟子》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假如家里的鸡犬丢了,人会迫不及待地把它找回来,但是生活中有比鸡和犬贵重万倍的东西早就已经丢失了,我们却从来没有去寻找它。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核心,学问之道的的实质,就是在于找回丢失了仁心。

大学生应该借鉴儒家重视修身的思想,重视心理保健,将心理保健当做是人生的修身养性的课程,并且终身注重心理保健。现代人在生活中容易舍本逐末,比如每天将主要精力花在事业、前途、人际关系、金钱乃至享乐上面,可能连片刻的心思也不放在“治心”上,这就是现代人产生许多心理毛病的原因。“人心”通常都不是生来就完美无缺的,都需要治理,决不能顺其自然,“跟着感觉走”。 如果不去过问人生最重要的事情,结果必然要受到惩罚。大学生不仅在学校,而且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在每一个可能的时刻,都需要针对自己最重要的东西——“心”,好好地呵护它、爱惜它,引导它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二)以道德健康为核心加强心理保健

许多理论研究和事实表明,道德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内在前提和必要条件,缺乏道德健康就不是真正的心理健康。柏拉图认为德性是心灵的秩序”,一旦失去德性的引领,人的心灵的成长就会迷失方向,处于无序和混乱状态,心理的健康也就无从谈起。所以,心理问题在本质上具有伦理性,心理适应不可能排除伦理的因素,个体心理健康问题往往是人类道德生活障碍的结果。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德性”价值观,也就是说作为价值主体的人的德性,是一切事物的价值尺度。

《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克明德”、“克明峻德”,要求人们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弘扬人性中美好善良的德性。《论语》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人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儒家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界定,道德健康指:不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具辨别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的是非观念,能按照社会的行为规范与准则来约束和配自己的思想与行为,能为他人的幸福做贡献 儒家关于道德的思想正好切合道德健康的标准。儒家重视道德在人生修养中的重要性的理念,启发幼教大学生,应该按照道德健康的要求对照自己,提高道德健康水平,促进心理健康。

(三)以重视实践的意识践履心理保健

无论是从外在教育的角度,还是从大学生自身心理保健的角度,我们都要学习儒家重视实践的思想,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儒家文化强调修身是要通过实践反复训练而提高。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是最好的证明。孔子和孟子均认为:君子的自我修养就像加工骨器,切了还要磋;就象加工玉器,琢了还得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指出,知识可以通过学习得来,而美德只能通过实践训练获得。比如石头不能自己往天上飞,哪怕把它往天上扔一万次,它也不会因此而学会自己往天上飞。但是对于人来说,原先没有美德,可以通过反复实践和训练来获得。

大学生在心理保健中要注重用实际的行动来调整自身的心态,而且随着时间的进行不断地实践,不做“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只有这样通过心理保健,才能切实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心理咨询理论告诉人们,情绪很容易被行为所改变,所以哪怕是很微小的行动都可以治疗心理创伤,这是人类奇妙的心理现象之一。因此,幼教大学生心理保健的关键关于行动。

二、内容层面的借鉴

《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培养人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的、自身所具有的光明德性(自我),再推己及人(他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而且精益求精,从而使得整个社会逐渐达到到最完善的境界(社会)。所以大学之道不但是一种至善精神而且是个人他人、社会三位一体的和谐伦理精神。心理健康标准的其中三个方面内容正好与儒家道德思想的主要内容吻合。

(一)自我修养——真诚

良好的自我修养,尤其是真诚乃是心理健康的前提。无论是自我意识,与人交往,还是社会工作,真诚也即是真实和诚恳是最为重要的。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都会把真诚作为作为最重要的要素。并且,真实和诚恳使人没有负担、压力,可以让心理真正轻松。因此,心理保健的前提是如何使得自己真诚。儒家道德思想中,将真诚作为修身的重要内容,这对于幼教大学生的心理保健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

《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只有天下最为诚心的人,才能够完全发挥自己的本性;能够完全发挥自己的本性,就能够完全发扬别人的本性;能够完全发扬别人的本性,就能够完全发扬事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的演化和养育万物;可以帮助天地的演化和养育万物,就可以和天地配合成三了。因此,“唯天下至诚为能化”,正如古人云:“至诚如神。”

大学生在心理保健中,要学习和借鉴孔子和孟子等先哲关于“真诚”的思想。记住《中庸》说“致诚无息”、《大学》所说“诚于中,形于外”、《孟子》所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致诚的力量是恒久不息的,终将在外部世界产生强大的效应。内心怎么想,外在一定会有所显现。心要真诚,只有内心真诚,才能在言行等外表中表现自然;如果心不真诚,终究是自欺欺人。要经常反躬自问,诚实无欺,便是最大的快乐。

(二)人际交往——为善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保健的主要内容之一。在人际交往中,善良的人是受人欢迎的,善良与否是影响人际交往的质量以及时间的重要因素,是左右人际交往好坏的关键。与人为善,乐于友好相处,心中就有愉悦之感;心善之人光明磊落,乐于对人敞开心扉,心中就有轻松之感。心存善良的人会始终保持泰然处之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能把血液的流量和神经细胞的兴奋度调至最佳状态,从而提高了机体的抗病能力。心地仁慈善良的人往往能长寿。可见善良乃身心健康不可缺少的高级营养素。

儒家道德思想认为,理想的人际关系赖以建立的前提是能够“以善养人”,而不是“以善服人”。《大学》将“止于至善”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孟子》说“以善服人,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以善养人”指真心诚意地关心、帮助和爱护别人,使人们心悦诚服,求之不得地追随你。《孟子》又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人们的性情是能够成为善的,这就是所谓的善。至于成为不善,不是资质的罪过。仁、义、礼、智不是从外面注入的,是人本来就有的,只是未曾去领悟罢了。所以说,求索就得到,放弃就失去,有的人相差一倍、五倍甚至无数倍的,就是没能充分发挥他们资质的缘故。孟子虽然主张“性善论”,但是孟子强调对人性善良的一面进行后天的培养。

《论语》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终身奉行一个“恕”字,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不要犯“妄度臆测、草率武断、固执己见、惟我独尊”四种毛病,要以宽恕的心理、设身处地地推己及人,这都是“与人为善”的表现。因此,大学生要学会从小事做起,激发自身内在的善良的本性,在心理保健中贯彻“与人为善”的原则,掌握人际关系的金钥匙。

(三)社会意识——责任

积极的社会适应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社会中的一个分子,必须适应社会才能是一个真正的人。如何与社会保持良好适应状态是幼教大学生心理保健的重要内容。责任意识是个体与社会适应的核心要素。只有具备社会责任的人,才能以社会集体利益为重,从而很好调节自己心理。

社会责任意识是儒家道德思想的基本取向之一。儒家道德思想从内在德性“仁爱”出发,通过道德情感、道德理性地合理发挥与和谐运作,表达了一份尽义务的责任意识。集中体现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向往,呈现出自觉担当、为国为民的豪情壮志。既有对家的孝敬责任,也有对国的振兴责任,更有对自然的爱护责任。《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是儒家推崇的人生进修的阶梯。从古至今,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深受之影响,有的人“独善其身”,有的人“兼善天下”,有的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展示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大学生要牢固树立社会集体观念,勇于担当,融入社会发展的和集体进步的大潮中,积极健康地适应社会发展,使自己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三、方法层面的借鉴

道德思想修养的效果取决于方法的运用。儒家道德思想强调通过慎独、中庸和自省等方式和途径,提升道德境界。这对于大学生提高道德健康水平,进而促进心理保健具有很好借鉴意义。

(一)慎独

心理保健的主体是自我,道德健康的主体也是自我。一个人是否真正有道德,不但要关注其表现出来的、别人能观察到的言行举止,更主要的取决于别人看不到时的举动和个体内心真实的想法。因此,要成为一个道德健康的人,必须借鉴儒家的慎独之法。

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个东西,一刻也不能背离的;可以背离,就不是道了嘛。君子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小心谨慎,因为他们知道会有没有见到的担心害怕,因为他们知道会有没有听到的。隐藏的会没有见到,细微的会没有察觉,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会谨慎行事。《大学》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又说:“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也就是说个人的言论行动总是在群众的监督之下,不允许做坏事,做了也不可能隐瞒。君子在无人监督时也不要放松自己的道德修养而且要非常小心。能否做到“慎独”,以及坚持“慎独”所能达到的程度,是衡量人们是否坚持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取得成绩大小的重要标尺。慎独的修养方法诉诸人们高度的道德觉悟和自觉精神。

大学生在心理保健中,要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健康水平。要借鉴和采用“慎独”方法,在个人独自居处的时候,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从而使道义时时刻刻伴随主体之身,奠定自身心理健康的基石。

(二)中庸

心理健康标准的基本精神之一就是“适度”。也就数说心理的任何表现都应该是根据具体的情形而把握“度”。儒家关于“中庸”的思想不仅是道德修养的方法,也是心理的保健的重要方式。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即内心不受任何情绪的影响保持平静、安宁、祥和的状态,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和基础“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即始终保持和的状态,不受情绪的影响和左右自我控制情绪,不让情绪失控,让情绪在一个合理的度里变化,是天下最高明的道理。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喜怒哀乐是人的基本情绪,是人心对于人和事最基本的显现形态。但当喜怒哀乐还未发的时候人的心灵就无所谓喜怒哀乐。一个未发之”,它是虚静和透明。心除了它自身之外就没有任何东西没有任何杂念。一颗保持于自身的是中正的也就是合于其本性的。但一个已发之就有所谓喜怒哀乐。当人们处于喜怒哀乐的情态之中的时候人的情感就意象性地指向一定的人和事为人物所喜怒为人物所哀乐。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喜怒哀乐都是和的只有当它们合于它自身的度的时候它才是和的。所谓中节就是其中事物的节度。一方面喜怒哀乐各自要合于自身的本性该喜怒就喜怒该哀乐就哀乐另一方面喜怒哀乐要保持一个度。它要各自恪守自己的边界喜怒就是喜怒哀乐就是哀乐。惟有如此喜怒哀乐才能中节才能合于中庸之道。

“中庸”的思想内容很丰富,但是“中庸没有量化的标准,只能靠人们自己感悟。从心理保健的角度去说,大学生要学习“中庸”的基本思想,在面对任何问题时,客观、灵活地处理,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只保持一颗中正平和”的心态,人的身心健康得以保障。

(三)自省

自省是指每个人在生活中要学会自我控制、自我约束和自我调整。自省不仅是了解自己做了什么,最重要的是透过它了解自己真正的意图。柏拉图说,自省是做人的责任,没有自省力的人不配做人,人只有透过自省才能实现美德与道德。所以,无论道德修养过程,还是心理保健过程,人人都需要自省,这是二者的共同要求。

儒家关于“自省”的思想非常丰富。《论语》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人要以人为镜,经常自我反省,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要经常自问做到“忠诚、信用”了吗?当爱护别人但人家不亲近你,就反省自己的仁爱够不够;管理民众却管不好,就要反省自己才智够不够;待人以礼对方不报答,就要反省自己恭敬够不够。《论语》又说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通过自省发现自己的不足后,要勇于改正。《论语》还说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 戒之在得”。无论什么情况下,还要善于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

大学生在自身道德修养和心理保健中,要学会通过深入的自我认识,自我反省,从而加强自律自控。在日常生活中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不断从内心深处省察自己,在待人接物、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有没有违反道德规范的要求。要在思想深处进行思想斗争,排除私心杂念,净化灵魂。要对自己的过错进行自我批评,认真改正错误。自省不是一件难事,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场合进行。可以睡觉时自省,也可以在工作间隙,在休息时间,在公交车上,在散步时,在节假日……什么时候都可以自省。如果我们认识到,通过自省可能发现自己身上的致命问题,可以彻底改变自己一生的命运,可能让自己活得更有意义,还有什么事情比这件事更重要的呢?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