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重: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知识(一)自我意识的基本理论
来源:未填 发布日期:2020-10-20 浏览:2312次

  黄重: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知识(一)自我意识的基本理论

 

心灵点悟

周哈里窗(Johari Window)

Johari,是从创始人 Joe Luft 和 Harry Ingham 两人的名字中截取的,“窗”是指一个人的心就像一扇窗,普通的窗户分成四个部分,人的心理也是如此(如下表)。透过这扇“窗”,借助自我坦露和别人给予我们的回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既认识意识层面的自己,也认识潜意识层面的自己。

周哈里窗


自己知道

自己不知道

别人知道

1.自由活动领域

(公众我)

2.盲目领域

(背脊我)

别人不知道

3.逃避或隐藏领域

(隐私我)

4.处女领域

(潜在我)

1.第一个部分称为公众我,是自由活动的领域,是自己和别人都知道的公开部分。身高、肤色、年龄、婚姻状况、喜欢吃什么菜等等,这是当局者清旁观者亦清的部分。

2.第二个部分称为背脊我,是盲目的领域,是自己不知道而别人却知道的部分,所以这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部分。口臭便是最好的例子,所以在国外有人称这个部分为口臭区。心理学家的任务便是帮助每个人发觉他自己的优缺点,尤其是要帮助缺乏自信者的人寻找自己不知道的优点。

3.第三个区域称为隐私我,是逃避或隐藏的领域,我们自己清楚知道而别人却不知道的秘密或不可告人之处,是当局者清而旁观者迷的部分。自私、嫉妒是平常自己不肯坦露的缺点,心中的愿望、雄心、优点也是不敢告诉别人的部分。

4.第四个区域称为潜在我,是处女领域,是当局者迷而旁观者亦迷的部分。人的潜能常是不易被发觉的,但是“人的眼睛是雪亮的”,朋友之间如果相处久了,也就有互相开拓处女领域的美好机会。

 

心理讲堂

 

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的最高形式,自我意识的成熟是人的意识的本质特征。正是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才能使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使自己形成完整的个性。

 

一、自我意识及其结构

 

(一)自我意识的涵义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将“我”分为主体我(I)和客体我(Me),自我意识就是指主体我对客体我的认识,包括对自身生理状态、自身心理状态以及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评价和体验。

1、个体对自身生理状态的认识、评价和体验,是指对自己身高、体重、身材、容貌、性别等生理状况而言。一个人能够接纳自己的生理自我,就会充满自信、轻松生活。相反,嫌自己个子不高、身材不协调、容貌不漂亮,就会讨厌自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2、个体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认识、评价和体验,是指对自己的情绪、能力、性格、气质、兴趣等心理状况而言。一个人能够认可自己的心理自我,就会肯定自己、自如生活。相反,嫌自己情绪起伏不定、能力差、智商不高、性格不好、自制力缺乏,就会瞧不起自己,容易产生自我否定心理。

3、个体对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评价和体验,是指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自己和他人相互关系等关系状况而言。一个人能够肯定自己的社会自我,就会开放自己、和谐生活。相反,认为周围的人不喜欢自己、找不到知心朋友,就会封闭自己,容易产生孤独、寂寞。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意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个心理成分构成。这三种心理成分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统一于个体的自我意识之中。

1、自我认识——我是怎样一个人?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是一个人对自身和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如对“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别人是怎样看待我的”等问题的认识。自我认知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观念、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其中自我评价集中代表了自我认识发展的水平,是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的前提。

2、自我体验——我对自己是否满意?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的情感成分,是通过自我认识和评价而表现出来的情绪上的感受。它主要表现一个人对自己的态度,即是否满意、悦纳自己。这种对“自我”的感受,表现为自尊、自爱、自信、自卑、自弃、自傲、优越感、责任感和义务感等。

3、自我调控——我能否调控我自己?

自我调控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是主体对自身心理行为的主动掌握。它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行为的调节与控制、自己对待他人和自己的态度的调节与控制。自我控制集中体现了自我意识在改造主观世界方面的能动作用,它包括自我监督、自我激励和自我设计等内容,表现为自主、自立、自制、自强、自律、自卫等形式。

 

二、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自我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伴随人生的成长过程,在与周围环境长期相互作用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成熟,大约要经过二十多年的时间。我国心理学家提出了自我意识发展的三阶段模式,即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发展三个时期。

1.生理自我——自我中心阶段

生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的生理状态的认识和体验,包括占有感、支配感和爱护感等。在生命降生之初,婴儿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他们不能意识到自己和外界事物的区别,经常吮吸自己的手指头,就像吮吸母亲的乳头一样。1岁左右,儿童开始能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对象区别开来,初步意识到自己是动作的主体。比如,当他手里抓着玩具时,知道手是自己的,而玩具不是身体的一部分。2岁左右,儿童开始知道自己的名字,把自己当作一个与别人不同的人来认识,逐步学会了自我评价,懂得了“乖”或“不乖”、“好”或“不好”的含义。3岁左右,儿童会用人称代词“我”来表示自己,从把自己当作客体转化为把自己当作主体来认识,在心理上开始出现羞耻心、嫉妒心等特点,表明生理自我基本成熟。这是以生理自我为主要内容的自我意识的萌芽阶段,这一阶段开始于儿童出生后的8个月左右,到3岁左右结束。

2.社会自我——客观化阶段

社会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与体验,如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声誉等。这一时期是个体接受社会化影响最深的时期,也是学习角色的重要时期。个体在家庭、幼儿园和小学中游戏、学习、劳动等,通过模仿、认同、练习等方式,逐步形成各种角色观念,如性别角色、子女角色、伙伴角色、学生角色等。因此,这一时期也是个体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他们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明白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和地位,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享有的社会权利,尽量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规范。当然,这一阶段的个体关注的主要是外部世界,他们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视而不见。他们常常把自己的情绪视为伴随某种客观行动而产生的东西,不懂得情绪的主观性。他们还不善于应用自己的眼光去认识世界,而是用别人的观点去评价事物、认识他人,对自己的认识也服从于权威或同伴的评价。这是以社会自我为主要内容的自我意识阶段,这一阶段一般开始于3岁左右,到青春发育期结束。

3.心理自我——主观化阶段

心理自我是指个体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认识和体验,如对自己能力、情绪、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等的认识和体验。这一时期的主要表现是,逐渐脱离对成人的依赖,并从成人的保护、管制下独立出来,自我意识具有了主动性与独立性。个体开始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关注自己的内在体验,喜欢用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外部世界,开始有明确的价值探索和追求,强烈要求独立,强调自我的价值和理想,产生了自我塑造、自我教育的紧迫感和实现自我目标的驱动力。这是以心理自我为主要内容的自我意识阶段,这一阶段从青春期开始,到青年后期结束。此后,这样的自我意识过程伴随人的一生。

 

三、自我意识的功能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形式,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使人类具有优越性。个体发展离不开自我,只有自我意识成熟,人才真正进入成人阶段。

1.自我意识大大提高了人的认识功能

自我意识以自己的心理活动作为客体加以反映,这就大大扩大了认识的范围,提高了人的认识活动的功能。元认知理论的研究表明,元认知的核心意义就是对认知的认知,通过对自身认识过程的认知,人就有可能发现原有认识活动的不足,从而选择和运用更好的认知策略,使认知活动更加完善有效。“人贵有自知之明”就是说明这个道理。因此,个体对自身认知过程的自我检查、自我反思、自我调控和自我改善,意味着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可以更深地认识主观世界,并改造主观世界。

2.自我意识大大丰富了人的情感世界

自我意识通过对自身的认知、评价而引发内心的情感体验,这就大大丰富了人的情感世界。在与动物的比较中,这种功能充分得以体现。高等动物也具有某些原始的情绪反应,但那只是动物对外部刺激所做出的直接的生物学意义的反应,它们不可能体验自身的情绪。而对于人类来说,自我意识发展成熟以后,会形成一个新的更高级的情感世界。例如,意识到“自我”的独一无二、与众不同,才会逐渐产生“孤独”之感;体验到自尊的需要,才会产生与自尊感相联系的“羞耻感”和“腼腆感”。总之,自我意识的存在和发展,使得人的情感生活变得日益丰富、细致而复杂。

3.自我意识大大增强了人的意志水平

自我意识通过对自身行动与思想的控制以实现行为目的,这就是大大增强了人的意志水平。意志是以人确定自觉的行为目的为开端的,任何自觉行为总有自觉的主体,那就是“自我”。在行为过程中遇到来自内部、外部的干扰、阻碍时,需要自我进行及时的监督和调节,以克服困难。无论其表现形式是施力于外部,促使环境服从主体的要求,还是施力于内部,促使自身特性与需求适应环境,都离不开自我意识的作用,离不开意识对自我和环境的明白区分。在培养意志力时,我们特别注重人的自律能力,强调由他律转向自律,即由外控制向内控制转变,这需要积极的自我意识作保障。总之,因为自我意识,人的自我调控能力才得以发展,良好的意志品质才得以提高。

 

课堂活动

我是谁

1、活动目的:这是一种定性测量自我概念的方法,目的是引导学生全面深刻地认识自己,重新审视自己,发现并正视被自己忽略的那一部分的“我”。

2、指导语:要求被测试者在6~7分钟内写出15个“我是谁”的叙述句。特别强调的是,这些句子是为自己写的,而不是为别人写的,只按照思考时的顺序来写,不必考虑其中的重要性和逻辑关系。

3、活动方法:

我是谁?请回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4、交流与分享:

审视这15句“我是谁”,你对自己有了哪些新认识?相互之间分享自己的心得和感悟。

 

 

 

2020.10.20


相关栏目